他用3D打印实现艺术构想——艺术家隋建国来深展出十年来的作品,详述创作理念的嬗变轨迹

DCNA051307_b.jpg

艺术家隋建国在展览开幕式上发言。

各种似是而非的物体,不规则的形状,一眼看上去难以辨识的材料,表面或光洁如银、或粗黑如陨石,大到数米之高的庞然大物,小的如同泥偶般触手可拈,这是艺术家隋建国带来的一场视觉历险,一种有如置身冲突感很强的“剧场”般的视觉体验,“‘体系’:隋建国 2008-2018”正在OCAT深圳馆展出,此次展览将持续展出至4月8日。

隋建国为中国当代观念主义雕塑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在这次回顾展中,隋建国呈现了用3D打印技术创作的雕塑作品以及大量的雕塑手稿,这位喜欢闭着眼睛创作的艺术家,如何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来展现自己的艺术构想与艺术观念?展览期间,隋建国详述了他是如何“造物”的,他的创作理念以及创作思想的嬗变轨迹。

谈创作

一件作品3D打印费三十万 成本昂贵不敢多打

此次展览主展场的大型作品,除了一件五米的《盲人肖像》是2008年做出来的之外,其他的都是最新的3D数字扫描之后打印出来的作品,它们有一个总的称呼叫做《云中花园》。

为何如此命名?隋建国表示,“我是想暗示这些作品的文件存放在云上,这些作品的形状又很像自己长出来的植物——— 我觉得它在云里面,我们看不见,但可能就是这个形状,当然这是用3D打印技术构造出来的。进入展场,有戏剧性的光线搭配起来,也许我们可以想象进到云里面———虽然现在云进不去,或许以后可以进去——— 也许云里面是一个挨着一个的从零到一的无限排列;也许是自由的组合,像今天的宇宙万物一样丰富多彩。这个展览空间就是云空间的暗喻,可能云空间不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且把它想象成这样,让我们也试着面对云空间。”

DCNA051306_b.jpg

“体系”:隋建国2008-2018”展出作品之一。 南都记者 谢湘南 摄

隋建国是怎么接触到用3D打印创作作品的?“做完《盲人肖像》的时候,就有人告诉我有一种叫做3D的技术,多大的泥块都能直接扫描,能把所有细节记录下来,还能打印出来。那个时候没说可以打现在这么大,是说至少可以打一个模型。我后来就去打听了一下,没人知道。那时候是2008年,我就惦记上这个事了。再后来捏的时候我就想,手纹如果能复制出来,一定会特别感动人,在表面的运动起伏上还有手的痕迹。2012年我就把我手下做泥塑好的学生召集来,每个人拿一个泥稿比赛,放大成一米把细节做出来,做得都挺好,就是手纹做不出来,做出来的话也很别扭,不是原来生动的样子。”

“这时候我就特别着急,觉得这个事只有等3D来了才能做到。慢慢到了2013年左右,我遇到了一个学生,他说中国政府现在已经大面积推广3D打印技术了,它的复制精确性跟三维空间的关系可以转变成艺术产业。我就跟他一起做了调查,跑南京、上海、杭州,北京的很多家工厂,都有了3D打印,但是没有那么高的精度,能把手纹扫描出来,从电脑里看到,放大,包括打印出来。那时候扫描找不到细节,手纹是若隐若现的。再就是打印费很贵,光敏树脂一克当时是12块钱,比银子还贵,我负担不起那费用。”隋建国说。

隋建国介绍,“现在现场展出的五六米高的,打印费是两块钱一克,我打得再薄也是三十万,所以现在也不敢多打。到2015年终于找到了一个愿意合作的工厂,是德国进口的机器,一次扫描这么手心大一块泥,扫到600多兆(原来是最大60兆),一块泥或者一块石膏放大到两米,手纹就可以看到了。我就跟工厂说,把设备配齐全,既能扫描,还能打印,打到0 .05毫米的精度。展场里有我在深圳现打印的两个作品,厂家给我打到了0.075和0.05毫米的精度。”

隋建国

1956年生于山东青岛,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系主任一职多年。作为国际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雕塑艺术家之一,隋建国在自己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对创作观念、作品形式、媒介选择、处理方法、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所理解和认识。隋建国曾多次参加国际艺术群展。

摘自:南方都市报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

《3D打印世界》——中国3D打印行业专业读物(点击可在线阅读

搜索官方微信账号:“3D打印世界”,新鲜、有料、深度3D打印资讯,尽在3D打印世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