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帮助修补9月大婴儿的破碎心脏

3D打印的患儿心脏


3D打印医疗模型助力医生更直观地进行手术,提高手术成功率,这样得案例国内外已经有很多,但再一次看到3D打印带来的生命奇迹仍然会让我们感动到热泪满眶。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主人公是出生于安徽的一个9个月大的男婴,非常脆弱的小生命刚出生他的小小心脏上面就有5个洞,生命垂危,更加严重的是有两个洞的位置比较特殊,躲过了几次B超的检查,导致在第一次手术后,宝宝仍旧呼吸困难,面临着第二次开腔手术,而且位置特殊,需要的已经千疮百孔的小心脏上拉一刀,主治医生表示非常危险,显然是不建议再次开腔手术,正在一筹莫展之际,网上一则“美国医生利用3D打印心脏救活先心病婴儿”的消息给了治疗团队启发。


 第一次手术 漏掉了两个洞


婴儿的母亲曾经患有“法洛氏四联症”先天性心脏病,在18岁的时候,通过手术痊愈。怀孕初期金氏夫妻便去了一家私人医院做了检查,表示排除了70%可能的心脏病,但在怀孕9个月临产时却检查出来婴儿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金先生感觉天都要塌了,但心想孩子出生后总是能有办法。

   

孩子生下来后,由于心脏上有大洞,特别容易感染细菌病毒。才9个月,已经记不清多少次感冒了,光大病肺炎就已经三次了,更严重的是孩子长不大,显然不进行手术,孩子肯定活不长,检查发现,孩子心脏上至少有3个洞,其中一个直径大于20毫米,是房间隔缺损,还有2个是室间隔缺损,洞口直径估计7-8毫米大。最令人担忧的是,孩子的肺动脉高压,已经达到了极限,如果冲破了这个极限,错失最佳手术时间,再做手术,孩子可能下不了手术台。


7月3日,宝宝在手术台上进行了长达143分钟的开胸大手术。因为心脏大洞实在太大,采用的是最传统的体外循环手术方法,让心脏暂时停跳,利用体外循环机,维持孩子的呼吸、供氧,然后医生在心脏上实现手术修补。


“房间隔缺损的洞太大,只能采取手术修补的方式,另外两个室间隔缺损的小洞,放了封堵器。封堵器像把小伞,‘撑起来’就堵住了洞口。”主治医生说。


然而,再手术结束准备撤离呼吸机的时候,意外又发生了。患儿一旦脱离呼吸机,总是呼吸困难,这表示心脏可能还有其他问题。于是医生再次用B超探查,在宝宝心脏肌部分,发现居然还有两个室间隔缺损,这两个小洞位置深,甚至几度躲过了B超的探查。


按照常规的手术方法,没办法给新发现的两个小洞放封堵器,因为封堵器是金属制品,就跟心脏支架一样,放太多,对孩子发育不好。一般成人心脏手术,也就放三四个封堵器,儿童心脏手术最多也只放2个。而且由于这两个小洞位置太特殊,超声看得也不是很清楚,如果去修补,就需要再在心脏上“拉一刀”,这样才能直接看见。这对孩子“满是漏洞”的心脏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于是医生暂停了第一次手术,孩子在重症监护室内戴着呼吸机维持生命。


第二次手术 3D打印模型 体外微创手术成功治愈


二次手术的目的很明确,如何精确找到这两个小洞的位置,判断出大小,用数量最少的封堵器,把两个小洞一次修补好。同时,最好不要再次开胸,也最好不能在心脏上开口子。这些难题确实有点棘手。看不到洞口全貌,让医生很着急。超声只能看到二维,也就是说是平面的。这样,医生一边手术,一边只能靠经验想象。


在手术迫在眉睫之际,主治医生看到‘美国医生利用3D打印心脏救活先心病婴儿’的消息,觉得可以试一试。找了一家3D打印的公司,在医生和技术人员的合作下精确地打印出了小宝宝的心脏模型,由于是用最便宜的材料,花费为700元。


模型一共分解为三块,直视下,可以看到患儿心脏肌部各个室缺的位置及相关关系。这样医生就能很直观地看到孩子的心脏,清楚地知道孩子心脏洞口的全貌。


7月21日,二次手术开始。这一次没有开胸,用的是微创。


这个微创的创口,只有针眼那么大小。就是将直径不到1毫米的长针,直接从胸口“刺”进去。这个手术,扎针的时候,心脏是在跳动的,常识就能判断出,最大风险就是大出血。在胸前超声、食道超声双重严密监护下,一根长约5厘米,内有导丝的穿刺针从胸前的第4肋骨的位置“扎”了下去,从右心室到心脏,又来到室间隔,最终将一枚封堵伞通过导丝放到心脏内部的缺损处。


由于事先有了3D心脏,因此手术一气呵成,仅用时25分钟就结束了。4天后,孩子安全地从呼吸机上撤下。


经过20多天的恢复,昨天宝宝已经从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正在逐渐康复中。随着宝宝发育长大,心脏肌肉会慢慢包裹住封堵器,两者融为一体,不用担心洞口会长大。


医生介绍说,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在国内应该还是第一次,这对于一些复杂先心病的患儿,特别是心内畸形结构复杂及大血管有异常变化的患儿治疗应该是个好消息。通过3D打印技术复制患儿的心脏,可以让医生在术前对患儿心脏解剖结构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就可以制定出完美的方案,更加精确和安全。相信随着3D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材料学的进步,3D打印技术会广泛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不过,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关键是3D技术人员不懂医学,懂医学的又不懂3D,两个领域磨合需要很长时间。



相关新闻

新闻标签

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