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探秘】LCD设计实验室:3D打印建筑的古典新玩法

《3D打印世界》讯/   1月10日,以“设计之变”为主题的2016年上海艺术设计展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盛大开幕,一件由LCD设计实验室(Laboratory for Creative Design)创作的“墨荷Black Lotus”作品正酝酿着一场精彩的亮相。将张大千笔下的神来之笔,用新科技的手段重新演绎,LCD设计实验室似乎让我们看到了3D打印建筑的无限想象。

《3D打印世界》为此专访了LCD设计团队带头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于雷博士,为读者首度揭秘3D打印“墨荷Black Lotus”背后的故事。



LCD设计团队合照



邂逅“墨荷”
“墨荷 Black Lotus”是LCD设计实验室为上海设计双年展设计并建造的一个Pavilion装置,它通过空间打印的方式,以碳纤维作为材料(墨线),以机械臂作为画笔,在三维空间里勾画出一幅现代的三维水墨画。




“墨荷”设计概念图



墨荷为江南常见,花色墨紫,平瓣内曲,日晒叶展,花开色紫中透墨,黄色花心外露。加以绿叶衬托,犹如墨色荷花亭亭站立墨池。于是墨荷为江南文人所爱而入画。古有八大山人的墨荷艺术独步古今,以笔墨取胜;后有国画大师张大千,1945年6月完成一幅四屏丈二墨荷,创下了历代水墨画荷花之尺幅记录。作为一次设计创新的大胆尝试,如何以“新笔”和新材料新技术入画?如何衔接四百年前江南文人之意趣,通过现代的手段来创新和还原?如何使得二维纸面之画跃动到三维空间,成为新的体验?以下为访问实录。


《3D打印世界》:请简单介绍一下“墨荷Black Lotus”的创作团队和创作背景。

于雷:LCD设计实验室是一个开放性的学术研究平台,此次的作品“墨荷”也只是我们的研究内容之一,因为我们之前在北京设计周和上海DADA展上我们都做过一些三维打印和机器人建造内容的展示。比如VULCAN (火山) 3D打印Pavilion装置, 打破了吉尼斯纪录,成为世界最大的3D打印建筑结构。数字建造是我们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墨荷”这个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结合机器人技术和3D打印技术,以及建筑学上的结构性能优化,还有一些数学算法、材料学研究、几何学研究方面的原理。这个项目还在进行中,我们的理念是在展览过程中进行建造,而不是像其他项目在展览中已经是一个成品的方式。



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获吉尼斯记录的大型3D打印装置VULCAN



《3D打印世界》:您能介绍一下“墨荷Black Lotus”的设计理念和灵感来源吗?

于雷:Black Lotus的意向来自于荷叶,及荷叶的支撑和叶脉结构。这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现象,“荷叶”在我们专业上就是一个单点支撑、悬挑结构,它就是靠一根茎向上蔓延,蔓延的结构逻辑是抵抗地球引力,生长方向符合力学要求,和建筑学方向上的结构概念是非常相似的。生物形态和建筑结构形态两种理念结合,生成了“墨荷”这一个主题。


“墨荷”跨越了两个时代——张大千时代使用笔来作画,我们使用机械臂和3D打印来作画,我们觉得这是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可以用黑色的材料来响应传统文化中的水墨画,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现代技术和艺术的表达。

三维打印技术目前在大尺度复杂空间的营造中很少有人问津。人们所理解的三维打印产物往往拘泥于一些摆件或者小日用品。LCD的设计师们在新的设计技术和建造技术的支持下,希望对三维打印技术有进一步的创新应用。


《3D打印世界》:“墨荷Black Lotus”这个作品的具体创作过程是怎样的?期间遇到和攻克了哪些难题?

于雷:
这个作品其实是我们之前在北京设计周展出的VULCAN和蚕丝混凝土艺术装置的作品创意的一种延续,通过力学、空间、几何、数学算法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设计方法。这次我们是带着一种挑战技术的心态进行的创作,机器人、空间和3D打印如今在全世界很多设计团队攻克的一个难题,我们在这个方面目前已经有了大约两年时间的积累,此次想要通过这次机会去挑战一下这个难题。

它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回响古老水墨意向的同时,通过精准的控制,数字编码,设定机械臂移动的路径,如同画笔随时间的游走,不断的填充勾勒出Pavilion的形态。路径控制的难点,还在于必须事先考虑设定好结构的受力次序,使得整个形态通过一个生长的方式敞开。它包括了一些纯技术上的应用,比如机械臂空间轨迹的规划,这是非常难的,我们用人手可以进行一些智能性的判断和一种经验性的判断,但是利用机器人则不具备智能性,所以要在程序上对一些实际情况进行预判,尤其我们使用三维立体的这种生成方法,有机器人的机器手,要避免和已经完成的部分产生碰撞,这个过程要在一种非常严谨的程序下才能够得以实现,这是难点之一。另外,3D打印的材料、固化、连接等基本要素要纳入考虑,所谓的机器人空间打印,其实是一种新的生成方式,我们这样来进行制作,不再是一种平面性的累积,而是一种空间性的生长。

《3D打印世界》:此次在2016年上海艺术设计周进行展示您有什么期待?

于雷:原本预计的是在上海艺术设计展搭建完整的作品,但是结果只是打印了根茎部分。我们设计的“Black Lotus”平面呈现荷叶状的类圆形,直径8米,高5米。由于当时现场条件不太具备,好多零配件没有及时到位,在设计周开幕的时候只是演示了机器人的手臂动作。我们准备在北京继续制作墨荷的零件,主要是网络部分,就是空间打印的部分。


我们会陆陆续续地在北京这边生成,在上海进行组装。因为这个展览时间比较长,到3月份才会结束,我们希望观众能看到“墨荷”这个作品是如何具体生成的。我们希望将这种随时间生长的方式作为实时打印装配的过程表演,成为上海设计双年展的一个吸引公众参与、体验的活动。

《3D打印世界》:您对利用3D打印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有什么看法?是否会延续这种3D打印制作的概念,去创作其他一些作品?

于雷:
3D打印追求快速生成,比传统生成速度要快但是还是先对较慢,动辄好几天。我们希望能快地设计成型,这种想法主要以空间组织结构为前提,它对大尺度、大的构建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我们建筑学对3D打印更感兴趣的一个方向。很少有机器能够做到这么大尺度的3D打印,成本价格也会很高,所以我们把这个概念植入到机械臂的运用当中,利用近期人空间操作的精准性来达到3D打印和建筑、工业相结合的一个领域。对实际生产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我们希望作出更多更大尺度、更丰富的一些作品。设计圈对这种比较新颖和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在产业转型、未来发展、工业设计方面的优势都有迅速的反应。


设计团队简介
LCD设计实验室,UTSC(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团队成员:于雷、徐丰、刘利刚、刘中远、肖赛、黄一江、宋果鲜、赵紫融、马逸东





《3D打印世界》——中国3D打印行业第一本专业月刊(点击可在线阅读) 

搜索官方微信账号:“3D打印世界”,新鲜、有料、深度3D打印资讯,尽在3D打印世界!





相关新闻

新闻标签

实验室建筑